聯(lián)系我們
電話:400-833-1060
傳真:025-85573747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恒競路25號
民眾關注的安全飲用水的熱點問題
飲用水中化學致癌物直接密切關系到飲用者的健康,是安全飲用水領域的敏感問題,飲用水的分管部門和媒體怕說不清而引起麻煩,經常有意或無意避開該話題,殊不知,越這樣做,越會引起民眾的關心,因此,飲用水中化學致癌物是民眾關心的安全飲用水的熱點問題之一。
怎樣認識飲用水中的化學致癌物
飲用水中化學致癌物直接密切關系到飲用者的健康,是安全飲用水領域的敏感問題,飲用水的分管部門和媒體怕說不清而引起麻煩,經常有意或無意避開該話題,殊不知,越這樣做,越會引起民眾的關心,因此,飲用水中化學致癌物是民眾*關心的安全飲用水的熱點問題之一?,F實中對飲用水中化學致癌物有不少認識上的誤區(qū)和行為上的誤區(qū),客觀科學地認識飲用水中的化學致癌物,不但有助于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也有助于社會的安定和諧。
飲用水中致癌物濃度在標準值內對人終生安全
國際癌癥研究中心(IARC)指出:化學致癌物是指能引起惡性腫瘤發(fā)生增多的化學物,在某些情況下誘發(fā)良性腫瘤的化學物也可認為是化學致癌物。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認識到由于地球化學因素進入飲用水中的某些化學物質(如無機砷)以及由于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進入飲用水中的某些化學物質對人具有致癌性,在飲用水中可檢出化學致癌物。
目前,國際國內采用水中優(yōu)先控制污染物等辦法,采取一系列行政、技術手段禁止和控制化學致癌物質這類污染物排入水中,并采用治理污染源,改進水處理工藝等,盡可能減少該類污染物在飲用水中的種類和濃度。但按照科學本身的規(guī)律,人類從經濟上、技術上無法做到在飲用水中*檢不出化學致癌物。
對付飲用水中化學致癌物的另一重要手段是制定飲用水水質標準,依據飲用水保證人群終生安全的原則,確保飲用者終生安全。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定義:所謂“終生”是指以人均壽命70歲為基數,以每天攝入2升水計算,所謂“安全”是指終生飲用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我國*標準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依據上述原則,規(guī)定了106項水質指標限值(又稱水質標準值),*飲用水中化學致癌物而言,飲用水中檢出化學致癌物的濃度在該水質指標限值內(或稱在水質標準值內),飲用者70年,每天飲該類水2升,對飲用者健康不會產生危害,終生安全。按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解釋,飲用者的致癌風險為:70年終生飲用,每10萬人約增加1個病例,相當于700萬人每年增加1個病例,風險極小。飲用水中化學致癌物濃度在水質標準值內對人終生安全。
全球飲用水中致癌物概況
事實上,WHO和世界各國非常重視水中致癌物全面深入的研究,包括已列入WHO飲用水水質準則和世界各國標準的致癌物,也包括水中微量、很少檢出或可能會檢出的具潛在致癌危害的污染物,WHO還對其中一些化學物質制定水質準則值,以指導世界各國水質標準的制修訂。
據WHO報道,現查明全世界水體中可檢出微量有毒有害化學物質2221種,其中飲用水中檢出有機污染物765種,經鑒定,確認其中20種為致癌物,23種為可疑致癌物,56種為致突變物,18種為促癌劑。
飲用水中化學致癌物的來源
主要通過自然因素進入水體的主要致癌物
砷:砷在地殼中廣泛存在,飲用水中砷主要存在于地下水中,來自天然存在的礦物和自礦石溶出。地下水中砷的濃度取決于地層結構和井的深度。砷的工業(yè)污染主要是冶煉廢水。一些研究表明,長期飲用砷含量高的水能導致多種皮膚疾病,包括皮膚增厚、皮膚色素沉著和皮膚腫瘤。*的一些研究表明,砷還會引起體內器官癌癥,1968年發(fā)現,我國臺灣省西海岸某地區(qū)的井水含砷量達0.25~0.85mg/L,當地皮膚癌患病率為1.0159%。一項為期8 年的研究調查了印度西孟加拉聯(lián)邦500 個村莊和26000 口地下水井, 井水中砷濃度為0.005~3.7mg/L,有220000名飲水者發(fā)生砷中毒,發(fā)現癌癥有:鱗狀細胞癌、表皮內腫瘤、膀胱腫瘤、生殖泌尿道腫瘤及肺癌。因此IARC將砷列為第1組致癌物。
石棉:石棉主要成分是硅,是公認的致癌物。石棉在環(huán)境中廣泛存在,可以通過水源附近自然地理因素、采礦和煉鐵對水源的污染以及含有石棉材料的給水水管或水渠的腐蝕等途徑進入飲用水中。舊金山的一項研究發(fā)現,水中自然因素產生的石棉能導致胃癌、食管癌和肺癌。IARC將石棉列于第1組致癌物(確定的人體致癌化合物)。我國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將石棉列入“生活飲用水水質參考指標及限值”,其限值為:石棉(>10μm)700萬個/L。
水源污染加自然因素進入水體的主要致癌物
微囊藻毒素(MC):由于水源受氮、磷等有機污染,在自然因素適宜藍藻生長條件下,藍藻暴發(fā)致MC污染,MC是一類由水華藍藻中的微囊藻、魚腥藻、顫藻等代謝產生的七環(huán)肽,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發(fā)現50 多種微囊藻毒素,我國已檢測到7種,其中*普遍、含量相對較多的是LR、RR、YR,這類藻毒素能抑制細胞蛋白磷酸酶,相對增加了蛋白激酶C的活力,成為強的肝腫瘤促進劑。常規(guī)飲水處理技術并不能完全消除水體中的藻毒素,而且消毒不當還會殺死藻細胞,加快藻毒素的釋放,形成消毒副產物,再加上藻毒素還可以在生物體內富集,因而環(huán)境中藻毒素污染對人體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陳剛等報道飲水中MC的含量與居民中肝癌發(fā)病率密切相關,*近周倫研究發(fā)現水源水中的MC含量與大腸癌發(fā)病率顯著相關,而Nishiwaki的研究則進一步顯示MC與其它多種腫瘤的發(fā)病率有相關性。GB5749-2006水質限值為:微囊藻毒素-LR 0.001mg/L。微囊藻毒素雖未被IARC列為化學致癌物,但因其是世界上迄今已發(fā)現的*強的肝癌促癌劑,因此引起各國對微囊藻毒素的高度重視。
人類生產、生活產生的污染進入水體后的主要致癌物
有機化合物:人類生產、生活產生的污染進入水體后的*污染問題是有機化合物。容易分解或揮發(fā)的有機物稱揮發(fā)性有機物,包括苯、四氯化碳、氯乙烯等。這些有機物可通過飲用、呼吸和皮膚接觸進入人體。其中的苯、氯乙烯和二噁英被國際癌癥研究中心列為第1組致癌物。
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主要致癌物
到目前為止,*為可靠的相關結論是飲用水中氯代消毒副產物與膀胱癌相關。同時有研究報道:氯代消毒副產物可能引起乳腺癌與直腸癌。
近幾年, 礦泉水中的溴酸鹽含量問題開始受到業(yè)內關注。廠家在使用臭氧對瓶裝水進行消毒的過程中,產生了溴酸鹽這樣一種副產物,而溴酸鹽是被IARC定為2B組的可能致癌物。2006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huán)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對北京超市中的瓶裝礦泉水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其中有兩種瓶裝礦泉水的溴酸鹽含量超過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美國環(huán)保局所規(guī)定的飲水*容許濃度,其中一種的含量,幾乎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美國環(huán)保局規(guī)定*容許濃度的5倍。我國于2009年發(fā)布了新的《飲用天然礦泉水》(GB8537-2008)標準,實施時間為2009年10月1日,新標準增加了溴酸鹽指標,其含量*不得超過0.01mg/L,與GB5749-2006的限值一致。
飲用水中化學致癌物可防可控
飲用水中化學致癌物可防可控,通過下列措施,可使飲用水中致癌物降到對人終生安全的濃度。
保護飲用水水源——降低污染物濃度
要加大保護水源的力度,防止工農業(yè)廢水和生活污水不經處理直接排放水體污染水源。合理選擇水源,盡可能選擇潔凈的水源作為飲用水的源水。
通過降低源水中氮、磷含量,從而控制藻類及其代謝產物的生長。
改進水處理工藝——提高凈化能力
對于常規(guī)水處理工藝無法除去的某些污染物,水廠要針對污染物的特征,合理選用深度處理工藝;居民、單位可以選用終端小型水處理設備對市政供水進行再處理;另外可改變使用液氯的飲水消毒方式,選用二氧化氯、氯胺、紫外線等其他消毒措施以降低水中含氯消毒副產物。
選用水質處理器、桶裝飲用水和管道分質供水
上述三類產業(yè)均是對自來水的深度凈化消毒處理。我國多年的檢測數據表明,上述三類出水絕大部分均為優(yōu)質安全飲用水。在水質污染嚴重的地區(qū)和有條件的單位或個人,可選用水質處理器、桶裝飲用水和管道分質供水。
來源:《安全飲用水與科學飲水》